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英格蘭足球的愛國主義悲劇

作為一名資深的利物浦球迷,「管理」自己的期望已經是我們核心抗逆能力。過去十多年來,每一次當媒體高呼利物浦的黎明即將再臨,偉大的歲月將再與我們同在的時候,我們都會默默地把這個訊息記下來,然後把它收藏在心底裡。和馬嶽等曼聯躉不同,我們不會在球季之初討論本季我們對成績的期望,我們只會協助大家降低期望,細數球隊的種種問題。由侯利亞到賓尼迪斯到鶴臣,我們對新教練的來臨其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最壞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憂的是又可能要經歷多一段希望愈大,失望愈大的日子。

不過去年「國王」杜格利殊在晏菲路二度登基,卻著實有一段時間令我撤下了自我心理防衛機制,開始去憧憬在他帶領下的利物浦在英超再次興波作浪。在我們這些六十後利物浦死忠來說,杜格利殊就是「神級」的存在。在很多人心目中,他身體流淌著的就是紅軍的血液,所以在上個球季(2010-11),他才會臨危受命,接下鶴臣的爛攤子,成功把球隊帶離降班危機。去年夏天,當美國老闆任命他為正式教練,並承諾「大開水喉」,注資買入球員改造球隊,我們放下心防,發一下白日夢,也不是太過份吧?

可惜的是,「好夢由來最易醒」,一個球季下來,利物浦球迷發覺球隊不但在積分表上只能排行英超自1992成立以來最差的第八名(1993/94年也是第八),最要命的是,它比同市死敵:愛華頓(第七)的排名更低。而總積分只有52分也是利物浦在英超20(20!)間最少的一季(1993/94同樣排第七但也有60分。)今年雖然奪得了六年以來的首座冠軍獎盃(聯賽盃),但也阻止不了杜格利殊在球季結束後「下課」。

要拷問誰應對利物浦的再一次兵敗如山倒負責,似乎已遜位的國王是難辭其咎。而他最大的失誤,莫過於他的「愛國主義」。作為「日不落帝國」的子民,英國人的民族認同從來都不弱,對外援充斥英超賽場從來都有不少意見。早年由亞仙奴的雲格帶動的大量引入外援以至在正選陣容中一個英格蘭人都沒有就招惹了不少批評。而英國人對外援,尤其是貴價外援都常有「僱傭兵」的標籤,來形容他們在賽場上沒有英國人自豪的獅心(lionheart);沒有鬥心,對球會也沒有歸屬感。

於是杜格利殊上任後,就決定改弦易轍,大力買入英倫三島球員,包括2011-12的卡路爾(中鋒、英格蘭)、今年的唐寧(翼鋒、英格蘭)、亞當(中場、蘇格蘭)、軒達臣(中場、英格蘭)。利物浦總共在這四名球員身上花了八千二百五十萬鎊,而單是三名英格蘭球員,就已經值七千五百萬鎊。利物浦的如意算盤是英倫三島,尤其是英格蘭球員,會對英超的比賽節奏和風格比較熟悉,較易適應。而且英格蘭球員對球會歸屬感較強,在球場上的鬥志也更強。而美國老闆Fenway Sports Group也認同買入本土年青球員能加強球迷對球會認同,更有利開拓市場。

但事與願違,利物浦本土化的策略一開始其實已經是困難重重。因為有質素的年青球員缺乏,英格蘭球員的身價從來偏高,這其實也是雲格重用外來球員的主要原因。其中,卡路爾的三千五百萬身價,就更是眾矢之的。雖然高質前鋒身價一向偏高,而且近兩年來身價比他高的還有亞古路(三千八百萬)和托利斯(五千萬),托利斯也比他更切合水貨的定義!但和車路士相比,利物浦的前鋒兵源更為緊張,當卡路爾表現欠佳之時,也沒有頂替的人選。而價值二千萬的軒達臣及唐寧和卡路爾一樣,背負著水貨的名聲,今年的表現都乏善足陳。

就這樣,在一眾英國水貨集體不振而唯一有能力成為救世主的外援蘇亞雷斯又捲入種族歧視糾紛而長期停賽之下,利物浦今年的攻力就慘不忍睹,唯一足以「自豪」的紀錄是今季聯賽射中門框二十九次。本年度利物浦的最佳收購,除了免費轉會的比拿美以外,其實還有一名「老外」---七百萬鎊的西班牙後衛安歷基。因此,一般的評論都會認同,如果利物浦不是執意要引進英國球員,其實有足夠的資源去購入幾名有份量的外援令球隊的實力更為充實,要知道「牙擦蘇」蘇亞雷斯也「只不過」是二千三百萬鎊而已。

當然不能說「外國的月亮就是圓」,利物浦以往在引進外國球員就做了不少次寃大頭---大家還記得荷蘭的「新星」巴布爾嗎?不過本年度,另一支英超球隊紐卡素的表現卻充份表現出平價引入超值外援是如何的本小利大。前鋒塞內加爾孖寶P施斯(一千五百餘萬) 和登巴巴(零轉會費) 的表現有目共睹,二人合計入球29個。本年度紐卡素的超值外援還有中場的卡巴耶(法國,四百四十萬),賓艾化(法國,五百二十萬)、迪奧堤(科特迪瓦,三百萬),以及後防線的中流砥柱隊長高路仙尼(阿根廷,一千萬)及鋼門告爾(荷蘭,免費!)。

2011-12年度紐卡素的總引援支出只不過是二千三百萬,只是花去賣出卡路爾的三分之二左右,但球隊就已經能以19811負總分65的成績排名第五,打入明年的歐霸盃。諷刺的是,以往紐卡素就正正是以出產本土球員出名,而利物浦的美國老闆在老家其實原來是以實踐Moneyball一書提倡的不論名氣,純粹以球員統計數字及性價比為標準買入球員,而令波士頓紅襪隊奪得美國職棒大聯盟冠軍。想不到本年度反而在英超以相反的策略渡過迴然不同的一季。

海外球員大量進入的影響,在英國從來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不過大部份英超球會,大概都沒有利物浦和杜格利殊的固執,都會好像紐卡素或阿仙奴般引入價廉物美的外援。而本季分別奪得聯賽及歐聯冠軍的曼城和車路士,則基本上是以貴價但高質素的外來球員為骨幹。結果是聯賽的水平、娛樂性都會提高,例如英超球會在歐聯的表現近年都是名列前茅。反之,在英超全面對外援開放之後,國家隊的表現就每下愈況,主要原因就是在頂級球會中本土球員能打上主力位置的極少,以致國家隊的選才面越來越窄,形成榜末或英冠(乙組)球隊球員都可以入選。連阿仙奴的CEO也對時代雜誌承認「現在就算是最好的英格蘭球員大概也很難打入英超球隊」(阿仙奴自已就只有兩名本土球員)。有個別位置就更是重災區,如龍門和中鋒。英超球會的門將位置正選幾乎都是外援,今年幸好還有赫特在曼城打正選,另外兩人都要在英冠打拼。而中鋒位置就更慘,在朗尼停賽後,就要依靠利物浦的卡路爾打救。明報在62的歐國盃前瞻對英格蘭的評語就是:「紅軍骨幹難成大業」,因為在利物浦的本土化政策下,現在國家隊的三線其實都靠紅軍球員支撑。當然,會有路人甲乙丙懷疑,這是否鶴臣的利物浦情意結作祟。

其他近年表現較好的國家隊,其本土聯賽的國際化程度都較低,如英格蘭的外來(非英格蘭)球員達63.3%,西甲、德甲和意甲則只有38.8%48.7%47.7%。而球員的輸出大國,如荷蘭及法國,其頂級聯賽也只有39.4%37.8%是外援。這似乎說明了,外援不能不用,但太多就會有反效果。

英格蘭與利物浦的「難兄難弟」景況,其實正好反映在全球化下,企業與國家微妙關係。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情況下,企業要「賺到盡」,就必需要用最廉價但最好的僱員,這些僱員卻不一定要是本國人。而當在本土找不到人才,或要輸入外國專才又太貴時,企業的自然反應就是「搬得就搬」,好像匯豐銀行的業務,除了必須要留在香港的零售業務外,大部份的後勤工作都就已經遷移到鄰近地區。但當企業大量輸入人才或轉移到海外時,一旦其他經濟活動不能填補時,國家經濟就始終會受到打擊。不過,外來球員充斥,也不能全部歸咎於全球化和市場開放。和西班牙、德國不一樣,英超球會與英國足總長期在青訓上投資不足,甚至近年有青年軍球員外援化的現象,也令到頂級球員青黃不接的情況更嚴重。而當外資不斷湧入收購英格蘭球會,英超還是「本土企業」的已沒有幾隊,甚至是次一級的伯明翰、昆士柏流浪亦已變成了「跨國公司」,它們自然對栽培本土球員興趣不大。要短時間內打出成績,建設「八國聯軍」是最快捷有效方法。但如果一個國家內政府和企業都不在教育和人才培訓上投資,人才短缺的惡性循環自然就會出現。

當然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經濟的影響,也是和足球外援問題一樣,是永恆的爭議焦點,但利物浦與英格蘭的故事教訓我們,在這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球會與企業不可能過份「愛國」,但國家則不能不從國家利益角度出發,來應對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如政府迷信市場,束手待斃的話,英國足球的悲劇就極有可能會在其他領域、其他社會重演。

文章完成時英格蘭已在歐冠盃亮相,力拼之下賽和法國,國內反應普遍認為是穩健的開局(solid start)。不過,英格蘭球迷好像都已經學會了像紅軍死忠一樣來管理自已期望,今次普遍不會像以往般對球隊自信滿滿。英國衛報就指,這(自認黑馬)反而為英格蘭帶來了一種另類的希望。老一輩英國人都記得二戰時鄧久克(Dunkirk) 的背水一戰,力戰而敗但全身而退,因此英國人最愛glorious loser。且看今次國家隊是否保持這傳统,還是好像它本屆的偶傢希臘隊一樣,2004年時被一致看淡下取得好成績?

 


趙永佳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長期關注中學通識科發展。

(刪節版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2617日刋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