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江南Style」的全球想像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報章報導可信嗎?」 — 內容分析探究法舉例
英國有一本期刊叫《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內容與我們通識科公共衛生單元有頗多關聯的地方。今次我們從中找到一篇文章,結合了現階段圍繞IES的討論,並說明「內容分析」探究方法的邏輯,與各位同工分享。
文章作者是幾位英國大學公共衛生領域的學者,當中Ben M. Goldacre是英國著名的「公共知識份子」,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Bad Science》專欄裡介紹科知識。
文章的研究題目是探討報章有關營養與健康的報導,到底是否可信,或者有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作者們依據發行量,在英國最暢銷的十份報章中,隨機抽取一個星期(2008年11月2-8日),然後再在當周新聞報導與社評中選取所有和營養(nutrition)有關之新聞(專欄文章則不在取樣範圍)。
內容分析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操作程序,就是取樣(sampling)。作者的取樣原則如下:報導或文章必須要有一條和食物/飲料的標題,而且該標題會被讀者理解為一些和保健有關之討論或建議,例如標題為「紅酒可導致癌症」,這就會是一個可作抽樣的「合格」標題。反之,如果只是純粹分析紅酒所有的成份,例如「紅酒具有豐富維生素」,這樣就不屬於抽樣範圍。按照以上的準則,作者的樣本包括37篇文章;經過編碼(coding)程序後,鎖定了111條標題。
在釐清抽樣方法後,文章對樣本進行了基本的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例如文章在周中那一天刊出,結果發現星期四及五較少有這類保健文章刊登;而周六的保健文章會多有「翻炒」周中的文章等現象。
之後作者用上了兩套在英國科學界通用的評估工具,用作分析報章報導的科學根據(evidence base)。結果發現大部份報導的宣稱(claims)原來都沒有足夠實證根據,大部份的報導都屬於兩套評估工具中可信性最低的「Insufficient」程度;此外,作者又發現,假如再將報章來源分類的話,傳統大報(如《The Times》)就比小報(如《The Express》)的報導素質為佳,有更多可信性較高的報導。
當然,這是一個有趣而且切身的研究題材,但可能不是每一個高中同學都能輕鬆重複(replicate)的探究,畢竟他們未必有足夠能力去評價報章報導的素質。不過,只要掌握研究方法得宜,類似型式的探究,同學們可以不妨一試。
同樣的研究,假如同學以專題探究的標準來分析報章報導,那會是甚麼樣子呢?
首先,在命題方面,以這篇文章為例,它的內容提供了幾個思考點:例如報章如何影響公眾對科學之理解,報章是如何處理與健康有關的訊息等等。只要找出文章的思考點,動動腦筋,加以修飾,就已經可以成為一份專題研習的題目。
同樣,就研究方法而言,同學們在處理專題研習時,也可以採用與上文同樣的抽樣程序和分析工具來處理問題:例如最簡單,以計算報導篇幅數量的方法來討論報導訊息來源(如學者、政府、企業)的影響;或者再進一步,將焦點放在報章訊息來源、評論報導中的研究步驟與設計等等,看看這些的元素如何影響報導。
除了探討媒體如何引述科學或醫學知識之外,另一個的可能,就是討論「觀感」、「形象」等問題:例如討論健康新聞的類型,究竟是正面新聞(如何保健、養生),還是負面(癌病)?媒體有沒有特定塑造病人和健康的人的形象?這些形象又如何影響我們理解健康等等。這些討論都可以說明媒體如何影響公眾對科學之理解。
總括而言,通識課程中,與公共衛生有關的探究題目一向較為缺乏,而且不易入手。我希望以這個例子能作為素材,拋磚引玉,能刺激大家發揮通識想象,指導同學完成有趣又有深度的探究。
作者趙永佳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問卷調查不是萬靈丹
修讀高補通識科的同學進行專題研究時,最常採用的研究方法便是問卷調查。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論同學的研究題目是甚麼,他們都會採用問卷調查 (Questionnaire Survey),這成為專題研究報告的常見死因之一。以下個案顯示了同學的常見錯誤:
專題研究報告計劃
研究題目 | 香港報章新聞的娛樂化現象 |
研究目的 | 希望透過是次研究,深入研究一些中文報章,從而: u 分析它們報導新聞的手法; u 探討報章新聞的娛樂化現象,以及此現象的成因。 |
研究對象 | 不同年齡的香港巿民 |
研究方法 | 問卷調查:發放問卷,了解香港巿民對此現象的看法 |
調查結果的誤差源於錯誤假設
以上的專題研究報告計劃顯示,同學希望了解香港報章報導新聞的手法、新聞的娛樂化現象,以及此現象的成因。同學認為透過發放問卷,收集巿民的意見,便可以解答以上問題。同學採用,背後有以下3個假設:
1. 香港巿民有能力分辨各種報導新聞的手法;
2. 香港巿民知道何謂「新聞娛樂化現象」;
3. 香港巿民熟悉報章的運作,故此知道「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
以上的假設是否合理?以假設(3)為例,媒體機構的運作很複雜,同學要求一個並非從事新聞工作的香港巿民,去就「新聞娛樂化現象」的成因發表意見,調查結果未能呈現真實情況,而且會有很大誤差。
意見調查的功用和限制
同學所採用的問卷調查,實屬「意見調查」(Opinion Survey),或稱為「民意調查」,屬於社會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調查研究法。這種方法通常以隨機抽樣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然後用預先擬定的問卷題目來徵詢受訪者對於某些議題的認知、分析或看法。
至於受訪者的認知或看法能否呈現真實情況,端視乎受訪者對議題是否有深入的知識和了解。如果受訪者對議題不熟悉,也不掌握相關的資訊,調查所得與真實情況會有很大誤差。簡而言之,不是所有的研究題目都能透過「意見調查」找到答案。
針對以上個案,同學可以選用很多不同類型的研究方法,探究香港報章新聞的娛樂化現象。
方法1:現存的統計資料
同學可能會認為,只要我們找新聞工作者進行意見調查,不是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嗎?可是,同學要親自找新聞工作者,不但頗費時間,而且效益頗低。很多同學誤以為數據必須是第一手蒐集回來,因而忽略蒐集和運用現存的統計資料。
以傳媒研究為例,很多官方或非官方的民間團體、各大學的新聞及傳理學系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數據和分析報告。這些資料可以在互聯網或圖書館中找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資料:
u 香港電台《傳媒透視》:www.rthk.org.hk/mediadigest
u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研究中心」:www.com.cuhk.edu.hk/cuccr
u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所」:net3.hkbu.edu.hk/~ijs/chi
以上網站有很多分析傳媒的研究報告。同學可查看研究報告中的統計數字,搜集這些統計數字作原材料。同學須注意的是,由於我們不能控制研究的問項與答項,我們在擬定研究題目時,應根據現存的統計數字修訂探究方向。
方法2: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同學亦可以運用內容分析,分析各類印刷或影音媒體的內容和訊息,包括書籍、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我們可以用量性或質性方法進行內容分析,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若同學想了解如何在傳媒研究中運用量性和質性方法,建議同學參考蘇鑰機教授的研究。蘇教授採用了量性和質性方法,深入研究香港報章報導「廿三條」立法的手法和立場。例如他用質性方法,分析各報章新聞和社論的標題用詞和語調;他亦用了量性方法,點算持有正面、中立、負面立場的報導面積、報導數目等。
以本個案為例,為探討香港報章有沒有「新聞娛樂化現象」,我們應先弄清楚何謂「非娛樂化的新聞」。若我們定義這些新聞為「報導與公眾利益相關及對社會有巨大影響的事件的新聞」,「新聞娛樂化」即是傳媒將與公眾利益不相關、對社會沒有巨大影響的事件放在報章頭版,即頭條新聞。同學下一步便可用質性方法,分析各頭條新聞所報導的事件性質,如「肥姐病危」便是「娛樂化的新聞」,「醫療融資」便是「非娛樂化的新聞」;同學亦可用量性方法,點算某報章不同年份的頭條新聞,屬「娛樂化的新聞」和「非娛樂化的新聞」的報導數目多寡。
此外,學生須注意進行內容分析時的抽樣問題。以本個案為例,我們要探討新聞報導手法的娛樂化現象,原材料便是報章報導本身。然而,由於我們不可能花時間審閱所有香港中文報章(母群),我們便需要訂立一套準則,以決定那些報章報導才是探究用的原材料(樣本)。
以本個案為例,同學可選取某兩至三份銷量最高的報章,然後透過隨機抽樣選擇不同年份的某個日子的頭條新聞作深入分析,以了解頭條新聞內容「娛樂化」的程度變化。若同學想掌握更多內容分析的技巧,建議同學參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的《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研究》網站,網站內有針對現存資料作內容分析的示範。
延伸資料:
蘇鑰機。(2003)。「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網址: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30115_76_59429.html#
蘇鑰機。(2003)。「再看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網址: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30214_76_63717.html#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2008)。「現存資料: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示範」。《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研究》網站。網址:http://www.cuhk.edu.hk/soc/lsonline/ies/4/electure4_7.htm#2
作者羅雪怡是香港中文大學本科及碩士畢業生,曾於非政府組織負責公民教育工作,現為沙田蘇浙公學任教通識教育科。
(原文曾於2009年刋登於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