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大家齊齊撐通識

今天很多任職老師的朋友都把一篇名為《希望你會跟我一起撐通識》(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295174)的文章放到社交網站和大家分享,結果就成為我Facebook News Feed上的置頂條目。作為同樣關注通識科的我,看見它「人氣旺盛」,又與通識科有關,自然馬上按進博客網站,一看內裡乾坤。

細看這篇文章,原來這是博主葉一知先生以前線通識科老師的身份,對早前《星島日報》一篇名為《通識淪為背誦學科(http://hk.news.yahoo.com/%E9%80%9A%E8%AD%98%E6%B7%AA%E7%82%BA%E8%83%8C%E8%AA%A6%E5%AD%B8%E7%A7%91-221224495.html)的專欄文章所作出的回應。葉先生以他個人的教學經驗,並援引部份通識科試卷的例子(部份例子為以往高考通識科試卷),逐一回應《通》文內,有關通識科的各種批判。文章內,葉博主回應了不少有關課程、考試,以至通識科與政治意識等問題,見解頗為獨到,我亦無意在此獻醜;但站在介乎局內與局外的界線之上的我,還是想在此寫一下,通識科對老師,以及課程的影響,繼續「推一推」《希望你會跟我一起撐通識》的討論。

首先,先從作者身份去看,葉先生以前線工作者的身份去評論有關通識科的議題,這是絕對值得支持及鼓勵的。事實上,有關通識科的爭議並非朝夕之事,自它以「必修科」的身份被納入高中新課程以降,社會上就一直存在著討論通識科的聲音。這些不同的聲音,有的來自學者,有的來自政府官員,也有的來學生和家長,可謂百家爭鳴;但作為最前線的老師,他們的聲音卻可能被受忽略。當然,我並不是指老師的聲音就應該凌駕其他聲音,我想說的是,他們作為真正處於最前線的局內人,應該最能了解到通識科的情況與處境,也最能明白到通識科的利與弊。我相信教師們的專業意見及分析,應該最能反映到通識科的實況,也最能對這個學科作出反醒。

其次,以我個人協助培訓通識老師的經驗來看,在有關「讀死書」的議題上,恰恰與《通識淪為背誦學科》一文的論點相反:正正因為通識課程開放,不能死記硬背,所以才會造成前線老師壓力。通識科的議題是與社會現象緊貼的,以往「一本通書讀到老」的方法變得失效,自然需要定期更新相關知識,才能確保同學對社會上的新議題不會完全無從入手,但換句話來說,這也無形中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不少通識老師都投訴通識科比其他科更需要投資時間與資源。我認為,這正是學制改變的陣痛,但這陣痛換來的,可能是引領我們香港學生遠離「填鴨」的出路。我們應該加強對老師的支援,走過這段難行的新路,而不是重回不合時宜的老路。

跳出來說,通識科在課程的方面上,它開放態度,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示範作用。在新高中通識課程中,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有相對較大的寬容度,在選取議題與課程框架時的配合自然能有較好的平衡;反之,在舊有的學制中,不少與學生貼身的議題,例如即時性的社會問題等,往往難以收編入課程框架,更遑論帶到課堂上和學生討論。這個情況的結果,就是我們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東西,可能其實與自己生活並不相關,甚至脫節。這種脫節不但是「高分低能」現象的遠因,更使我們與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社會的關係變得陌生,長遠下去,我們更會失去反思和反應的可能。

總括而言,通識科的要求與之前的科目都不同,它是一門要求綜合分析的科目,要求學生分析表達能力兼備,更特別的是,它希望學生能夠時刻緊貼社會議題,了解社會發展方向及趨勢,方能「修成正果」,成為真正「通通識」的學生。最後,我也在此呼籲一句,希望你也會跟我一起撐通識。

伸延閱讀:

刁民公園。2011129日。〈希望你會跟我一起撐通識〉。(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295174)

雅虎新聞。2011122日。〈星島日報:通識淪為背誦學科〉。(http://hk.news.yahoo.com/%E9%80%9A%E8%AD%98%E6%B7%AA%E7%82%BA%E8%83%8C%E8%AA%A6%E5%AD%B8%E7%A7%91-221224495.html)

作者趙永佳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病者有其藥 ── 藥物專利權與公共衛生

醫學在過去幾十年發展迅速,但在發展中國家很多人因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與藥物而死亡,被傳染病奪去生命的人,比戰爭造成的死亡還要多。造成此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藥物專利權是其中一影響因素。

讓我們先看看一例子。2006年印度專利辦公室,拒絕了諾華公司為一種治療慢性白血病的藥申請專利,理由是這申請跟舊藥物相差不大,未有顯著的效用提高,不符合印度專利法。諾華提出上訴。2006年底,無國界醫生發起了一項全球請願活動,敦促諾華撤訴。理由是如果為藥物的微小改變就能得到新專利,依賴於印度製造仿製藥的發展中國家中成千上萬感病患者(如非洲、巴西、泰國等)或其他多邊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都會受到影響。(印度有2/3的仿製藥會出口)。2007年,印度新德里高級法院駁回了諾華的一項條款的訴訟,該條款並禁止為現有藥物的微小改變註冊專利。面對這一裁決,諾華公司稱「印度法庭的裁決將阻礙向患者提供更好藥物所必要創新的投資」。

以上的個案牽涉幾方面的問題。其一是藥物專利權。藥廠為研發新藥,往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因此對研發出的新藥擁有專利權,而這種專利權受到世貿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保護。目前全球90%的藥物專利權均為發達國家的大藥商所擁有,因此,TRIPS變相給予這些跨國企業享有20年的近乎全球專利。

其二仿製藥的出現。由於原廠藥受到專利權的保護,售價不菲。其他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所公開之資訊,產製相同主成分的藥品,即仿製藥。仿製藥能達到「化學相等」、「生物相等」及「療效相等」,但價錢則便宜多了。美國生產的抑制胃酸分泌Astra Merck,售價每粒 $3.76美元,但印度的仿製藥要只需$0.09美元,價格相差四十倍。印度、埃及、泰國和巴西等國家,更已發展出具規模的仿牌藥制造業,它們不但能以低成本制造藥物滿足國內需要,同時更能把藥物輸出海外發展中國家。

一般仿製藥必須在處方藥專利過期後,或在特殊情況才能售賣,例如:2001年及2003年部長會議中,世貿成員國同意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放寬TRIPS的規定,允許發展中國家進口仿製藥,對抗愛滋病、肺炎、癌症、糖尿和肝炎等致命疾病。容許任何成員國輸出以「特許牌照」生產的仿製藥,惟出口對象只限於50個「最低度發展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及表明協議旨在保障公眾健康,而並非為工業或商業目標。

跨國製藥公司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仿製藥,直接影響專利藥物的市場。他們認為,要成功地把一種新藥帶到市場約須5億美元,投資者付出巨額投資和承擔高風險,必須有合理回報,全球統一的20年專利權年期和價格標準是合理的。專利權鼓勵投資,並有助獎勵發明,更能有效地為發展中國家面對的傳染病找到治療良方。企業和個人一樣,都有權保障他們的知識產權免被他人盜用。

但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看,貧窮國家在公共醫療上的投入低,藥費須由病人支付;高昂的藥價會直接影響國民的生命。如三大傳染病:愛滋病、肺結核及瘧疾的發病及死亡率主要在發展中國家最高。假如沒有廉價的仿製藥,死亡人數會更高。

仿製藥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亦可令藥價下調。自從印度自行生產仿製的抗愛滋藥物後,愛滋病人的藥費便由每年八萬港元,下降至二千四百港元;大藥廠因為市場競爭亦須調低在貧窮國家售賣的治療愛滋病藥物的售價。如烏干達,愛滋病患者的治療比率得以提高升幅兩倍。事實上,很多從事國際救援組織都依靠便宜的仿製藥從事救援。但如果現實中若仿製藥廠不被批準把藥出口國外,或從事商業目的生產的話,將難以經營,亦難以把藥品價格維持在低水平。

有社會學家認為,世界是不同勢力角力對抗的場所,藥物專利這議題牽涉不同的權勢:跨國大藥廠、法庭、非政府組識、世界貿易組織……看似複雜,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醫療社會學提醒我們,醫、藥不單是一個技術或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和社會制度、政經、文化都息息相關的議題。如何在保護藥廠的專利權,鼓勵投資,與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水平,放寬仿製藥的生產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全球社會面對的一大挑戰。

作者馮惠卿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本科及碩士畢業生,曾任教中學通識教育科,現職中學圖書館主任。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0–15"的多角度思考

上月底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迪納摩少年隊造訪北京,和兩支地主隊踢了兩場友誼比賽,先在對北京地壇小學足球隊的比賽取得15 - 0的壓倒性勝仗,第二場再戰足球「傳統校」東園小學(大概有點像董之英、英華)也大勝7 - 3

資料來源:鳳凰網 (http://news.ifeng.com/sports/photo/gaoqingdatu/detail_2011_10/25/10129515_4.shtml)

資料來源:鳳凰網 (http://news.ifeng.com/sports/photo/gaoqingdatu/detail_2011_10/25/10129515_0.shtml)

賽後中國小朋友的「大敗」被國內媒體廣泛報導及跟進,《明報》於1026日亦有詳盡報導。原因之一,可能是比賽場面的「震撼性」:俄國球員全是「00後」,看來多是七、八歲;北京球員卻是五、六年級,10歲上下的孩子,甚有越級挑戰的味道。此外,我國足球員和俄羅斯小朋友的身型相差甚遠,個頭全都比對方高大很多,偏偏體能卻不成,40分鐘的比賽打了半場完就已經氣喘如牛。有報導更指俄方「讓賽」,已把原來90分鐘的比賽縮短至40分鐘。報章和網路上有多張比賽照片,「牛高馬大」的中國球員和「嬌小」的俄國小球員形成了太大的對比,頗有「大衛大戰哥利亞」的況味,因此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通識科最著重「多角度」思考,受過通識訓練的同學很多時都能本能反應地,以「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幾個大概角度來分析議題,但好像今次這個「015」事件,同學又如何可以從新聞報導出發,進行多角度議題探究?

其實單單是《明報》的標題,就揭示了一個可能的角度:「少足賽中國慘吞15 身高體重優於俄對手 體質堪慮」,文中更引述了地壇小學校長的話,指「奧運得了多少金牌都沒用,那不能代表全民身體素質!」如果同學在網上搜尋一下有關這兩場比賽的評論,應該就可以想到如何結合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脈絡分析本事件。

綜觀媒體的評論,主要集中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教育與國民質素問題。改革開放後,教育制度的升學主義、成績主義日見嚴重,以致體育運動在校園飽受漠視。《人民日報》就以專文指出,過去10年間,我國青少年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指標持續下降,肥胖率卻增長一倍。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無論學校、家長都是以用力讀書,考上名校為重點,體育課變成可有可無,足球和其他運動,變成真正的「課外活動」。

地壇小學的校長,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也無奈的表示,目前中國教育制度下的體育課根本不正規,有等於無,一些「可能」有受傷風險的項目如雙槓、跳馬、鉛球等也受到家長反對而取消。早前更有報導指許多中小課但求平安無事,體育課乾脆變成遊戲課。此外,「主科」侵佔體育課時的情況也非常嚴重。2007年一項對8000所學校的調查更顯示,中國專職體育教師的配備率只有38.8%,改革以來國家對教育投入不少,但明顯並沒有太着緊體育教育。

與此同時,能「加分」幫助升入重點大、中、小學的課外活動就大行其道,鋼琴、小提琴成了必修,足球就被踢入冷宮。《人民日報》說得好,在懸殊的比分、氣喘吁吁的孩子們背後,是對家長、學校、教育部門,以致整個社會自改革時期以來,一次關於教育現念,教育形式的「拷問」。這次「0 - 15」敗仗帶出來的,原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大問題。

若同學平時有留意新聞,又在事後在網上略作搜尋的習慣,應該已經可以把這些觀點整理和結合,從一樁「小事」聯想到改革開放對中國帶來的影響,尤其是課程中其中一條所謂「綜合國力」的問題。其實早前在亞運期間,已有評論提出和地壇小學校長相同的說法,認為中國雖然在國際大型運動會屢創佳績,在亞運更是「一騎絕塵」,在獎牌榜上遠遠拋離其他國家,卻也難掩平均國民身體質素每下愈況的問題。這說明了改革雖為中國帶來不少成就,教育改革也為經濟發展訓練了不少人才,但代價會否是製造了「智商為上,體育為下」的問題?如何正確、全面地認識及評估改革開放的影響,是本科中國單元的重要議題,今次的事件則無疑是上佳的示範素材。

不過,要真正實踐多角度思考,我們當然不可能滿足於一種觀點,更不能滿足於一些常見於「現成」評論中的觀點。我們可以把思考再推進一步嗎?

平情而論,要中學同學們做到原創觀點,恐怕是有點強人所難,不切實際;不過,如果一直有閱讀報章或通過其他管道吸收資料的習慣,積累訊息,卻有可能會把好像突發的事件放在現有的分析架構中思考。筆者去年世界盃期間就曾在《明報》發表另一篇評論,分析中國足球不振的問題。如果同學有看過,或搜尋到那篇文章,就有可能找到靈感來從另一角度來分析這次事件。因為文章的主題,就正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制度「短板」,以致國家與市場的比重失平衡,才是導致我國足球水平低落的原因。

中國足球水平長期低落。各級球隊,由大小國腳到球會,在國際比賽表現都長期不振。青少年足球的斷層更被廣泛認為是問題癥結所在。2010年中國足協的中國青少年足球「十二五.發展草案」指出,19901995年間,我們青少年參與足球項目的數量達到歷史最高的65萬人,但20002005年間急劇下滑到18萬人,之後更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草案也清楚指出「青少年足球人才數量和質量的不斷下降的趨勢,是導致國家隊與職業聯賽水平長期徘徊不前的原因。」造成青少年足球不振的原因,當然與上面所述教育制度的扭曲和校園足球不發達有莫大關係。好像日本動畫「足球小將」中描寫校際足球比賽的「盛況」,在日本是常態,在中國的情況卻是大多數省市並沒有正規的校際比賽。

不過,我個人認為,當前中國的足球困局亦應該從改革開放時期國家和市場的關係去思考。甚麼是改革開放的核心工程?就是重新建構國家與市場的關係,把國家主導的社會經濟制度轉型至市場或民間主導。這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成功,「中國奇蹟」在過去三十年間,為中國帶來了非凡的經濟成就。但在其他社會領域,同樣的工作也在陸續進行,進步雖然是主調,但也不是沒有雜音。

在體育發展中,以全國資源集中發展精英運動項目(如乒乓、排球、羽毛球、跳水等)的所謂「舉國體制」,在改革時期為中國在國際賽贏到不少獎牌。不少運動員在小小年紀就進入省市管理的專業體育學校,長期集中培訓,再選拔入國家隊為國爭光。

偏偏在足球,國家領導人因為種種原因在90年代初期,就選擇了以市場主導足球發展,本來隸屬省、市地方政府的足球隊,皆一律被改組為名義上獨立球會,並各自找尋企業贊助及以球會收入支持營運。理論上職業球會應該負擔大部份的基層培訓工作,但扭曲的「政府半退不退,市場半入不入」的制度環境使得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尊重,因此對於長期投資球會不敢抱樂觀的打算,後果則是投資者和球會的短期投機行為主導了整個職業聯賽。中國足協儘管也像日本那樣明確規定職業球會必須擁有幾支不同年齡後備梯隊,但沒有長期經營球會打算的投資者卻多數寧願花大錢請外援,也不願主動進行梯隊的建設,為他人做嫁衣。很多球會都是為應付足協的評估而臨時租借梯隊。

於是,青少年球員的培養主要由市場導向的私營足球學校負擔,但足球學校要靠學費維持營運,其每年二、三萬的學費連宿費(更有報導說學校索取高達五萬元的「入校費」),只有城市中產家庭才可負擔;在足球學校收取高昂的學費的同時,報章卻充滿著窮人家孩子踢球難,家長要傾盡家當來栽培孩子踢球的新聞。在改革以來「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再次冒起之下,中國的足球學校也由90年代盛世的4000所,變成目前只餘一百所內。由此可見,中國的青訓問題明顯是國家沒有對「市場失效」(market failure) 進行修補的結果。對比起很多足球先進國家,青訓的責任多由國家機關或足協所擔當,以確保不會出現青訓斷層。在日本,俄羅斯或其他足球先進國,少年球員會得到國家、學校及球會的多重培養;在中國,卻是球會和學校都未能填補國家退出帶來的空缺。

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的市場改革本來就是一個由政府主導計劃經濟,過渡至市場主導經濟的過程。在經濟領域的改革雖然問題不少,但畢竟三十年間的成就不可忽視;然而,在其他社會領域,例如教育、福利、醫療、文化、甚至微觀到足球,國家和市場的角色如何平衡,顯然仍是任重而道遠。從這角度看來,「015」,不光是比賽的結果,也是改革以來在足球管理層面上,國家無力、市場失衡的結果。

唸通識沒有捷徑,惟有多看報,多思考,多動腦筋找尋不同事件與課程的關係,才是本科的王道!

後記

從通識角度看「0 比 15」,大概還要再加上一點:不要盡信媒體報導。在比賽掀起喧然大波後,這幾天才有內地電視台跟進查証出那場比賽真實比分是「0 比 11」,而非「0 比 15」,而中方球員也並非每一個都比對手高出一頭,第二場比賽東園小學球員的身材和俄國小朋友其實都差不多。當然這些「修正」 對分析結果並沒有太大影響,但觀乎起初幾乎所有媒體報導和評論都是以「0 比 15」和「以大打小」為重點,我們以媒體報導 --尤其是內地媒體報導 -- 作為資料來源的話,卻是應該要非常謹慎並加以再三求証核實。

伸延閱讀:

趙永佳、劉碩(2010711)。〈不可能的夢?制度短板與中國足球困局〉。《明報》,頁006

<央視報導0比15慘負事件>視頻 (http://s.sohu.com/20111029/n323878500.shtml)

高州人家。2011430日。〈許多中小學為求平安無事體育課變遊戲課〉。(http://www.21jn.net/html/08/n-6308.html)

新浪體育。20111031日。〈央視剖析小學生足球賽 白岩松:良性迴圈才能促成長〉。(http://sports.sina.com.cn/c/2011-10-31/11305810304.shtml)

新浪體育。20111101日。〈日本31年踢球人口增62 足校每月僅需400人民幣〉。(http://sports.sina.com.cn/c/2011-11-01/10155811382.shtml)

新浪體育。20111027日。〈人民日報:0-15因為教育扭曲 長此以往將輸掉未來〉。(http://sports.sina.com.cn/c/2011-10-27/09535804689.shtml)

新浪體育。20090420日。〈高學費明碼標價潛規則欲壑難填 窮人家孩子想踢球難〉。(http://sports.sina.com.cn/c/2009-04-20/03544334655.shtml)

作者趙永佳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原文刋於201111 17日《明報》「通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