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世界是平的,也是肥的?

趙永佳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關注中學通識科發展。

(原刊於 明報「全球化360」2013-05-16)




從前有一套「粵語殘片」,叫《如來神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主角龍劍飛,而是由諧星高魯泉飾演的東島長離。他雖然武功高強,絕技有七旋斬,但最搞笑的是每一次大決戰,他都會來遲一步,在勝負已分的時候才來到。

今次要介紹的議題,令我覺得自己有點像東島長離,因為明擺着就是一個「遲到」的課題。「全球肥胖問題」確實是一度已經在今年的公開試中出過的「考古題」,但這道題確實出得不錯,可以「借題發揮」的空間很大,所以忍不住又要參上一腿。

本來很久以前就想要寫這個題目,因為我也正在面對中年發胖的問題,而肥胖問題也是社會學在全球化和健康問題上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不過可惜,和梁山伯一樣,「遲來三日」,祝英台「已作馬家娘」,唯有望卷興嘆,不能和坊間的「明師」、「天皇」一樣宣稱「貼中」了今年的試題。

今年通識科卷一問題1問到全球肥胖問題。資料A是一幅全球「腰圍日」的漫畫,在一個中央肥胖的人身上寫滿了致胖的原因﹕「漢堡包、電視、炸雞、電腦」,然後問題(a)是「指出及解釋資料(A)所示導致肥胖的兩個原因。」這道題明顯就是年度酬賓大贈送,絕大部分同學應該都沒有太大困難作答。

但資料B(見圖1)就有點複雜,數據相當多,但大概也不是「老鼠拉龜」的題目。問題是資料AB在多大程度上支持這看法,首先資料B數據中最明顯的應該就是由2002年到2010年,表中每一個國家的肥胖人士佔成年人口的百分比都在上升,雖然有些國家上升得較猛(墨西哥和美國都增加了差不多10%),有些則較慢,如日本及馬拉維,到了2010年都只是1.7%和1.6%。

不過表中的另一列數據是2010年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是有點玄機,因為明顯人均生產總值和肥胖人士百分比的高低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好像馬拉維是非洲最窮困的國家之一,而日本當然就在最富裕的國家之列,但兩地的百分比在2010年卻都在2%以下。美國和墨西哥的生產值相差很大,但肥胖人士的比例都很高。在歐洲,英國肥胖問題頗嚴重,但法國則似乎不太受影響。由於資料B的數據有局限,因此,在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總值)和肥胖問題(肥胖人士比例)的關係上面並不一定能就此下定論,同學在有限的數據基礎上,要循正反那一方面去作答和下結論其實應該都可以。

我在看到這道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的就是兩本書。一本是英國學者Richard WilkinsonKate PickettThe Spirit Level(精神層面)和美國學者Barry PopkinThe World is Fat(世界是肥的)。兩本書分別從不同角度出發,但都為我們提供了解讀資料(B) 的方向。

《世界是肥的》作者Popkin是營養學權威,他在書中描述了全球化與肥胖問題的關係,他指出全球化「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的社會和活動,造成一系列失衡的出現,繼而導致肥胖症的蔓延。」(頁133

他突出了全球化下世界食物系統的三個主要變化。首先,是超級市場的普及,如沃爾瑪、家樂福等跨國企業和百佳、惠康等本地連鎖超市。在發展中國家,濕貨市場(我們的「街市」)不斷消失,而被超市取代。超市對肥胖問題的最大影響,在於供應了大量的加工類食品、高脂肪食品、加糖食品以及高含鹽量的食品——總而言之,就是會導致肥的食品。

超市普及這點,相信很多同學都會想到,但他提出的第二點,卻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的專業推介,就是人們做飯和食品加工所用的脂肪,亦即是食用油也經歷的巨大變化。一直以來,人類食用的,除了地中海地區的橄欖油外,都是動物脂肪。在二次大戰後,種籽油的生產加工技術有革命性突破,由大豆、葵花籽、油菜籽、棕櫚、花生、玉米等農作物生產的食油也愈來愈普及、便宜。不單在先進國家,就是發展中國家也在食用品生產和進口的大幅增加下,邁向油炸為主的高脂肪飲食模式。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肥胖問題,食用油的責任要比肉類或牛奶更大。

此外,作者也強調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因為它鼓勵人們長時間坐在前面,並且向人們、尤其是兒童宣傳油炸食物和甜食。而速食(快餐)業的擴張,也令不少國家食用的傳統並有益健康的食物減少,他以韓國為例,指出該國在加入世貿以後的十八年間,肥胖在蔓延,蔬菜攝入量在減少,一個曾經是世界飲食最健康的國家正在被西化而出現肥胖問題。不過他也警告我們不應簡單地將發展中國家遭遇的變化歸咎於全球化,因為全球化確實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好處,全球化的影響實在是見證了中國的古語「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如果Popkin提供了全球肥胖問題為何日趨嚴重的基本背景,流行病理學家WilkinsonPickett的研究就有助我們了解為什麼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與肥胖並無直接關係,而謎底就在附圖(2)中揭開。當他們把不同地區的肥胖人口比例(Body Mass Index計算)及收入分配不平均(收入最高20%家庭收入相對最低20%家庭收入比例)的關係以散點圖(scatter plot)方式表現,並加上統計學上表達兩個變項之間關係的回歸線(regression line),就清楚可見兩者有著正相關,即收入愈不平均,肥胖問題愈嚴重。這就解釋了,為何美國、法國、日本的經濟水平相若,但肥胖人口卻分別在高、中、低水平,因為三地的貧富懸殊正正也是分別為高、中、低水平。而全球最「平等」的地方,如北歐各國(芬蘭是例外),肥胖人口都較低。

作者強調肥胖問題和國內「平均」收入無關而和收入分配有直接關係。他們認為生活在貧富懸殊社會的「窮人」會產生一種社會心理上的焦慮而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較不重視運動)和飲食習慣(高卡路里),容易導致肥胖問題。而在先進國家進行的大量研究也指出「窮人」變成「肥人」的機會也是較高,和跨國研究的結果脗合。The Spirit Level 一書也分析了不平等與其他社會問題的關係,如精神健康、暴力行為、甚至教育成就,在歐美頗受注目,但也引起不少爭議,有人就寫了一本專書來批評它。

如此看來,肥胖的確是一條能夠帶出不少全球化及公共衛生議題的考題,而且又可測驗到同學理解與應用數據的能力,我期望將來在公開試中會有更多類似的問題出現。


延伸閱讀


Wilkinson RG and Pickett KE. 2009. The Spirit Level: Why More Equal Societies Almost Always Do Better.  Penguin.



Barry Popkin. 2009. The World Is Fat: The Fads, Trends, Policies, and Products That Are Fattening the Human Race  Avery. (繁體中文版: 巴瑞.鮑勃金  2012. 《世界是肥的:生活型態、廣告以及政策背後的黑暗陰謀. 高寶 )












通識科卷一問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