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Pie」不能亂吃










每位曾批改專題研習報告的通識科(或其他科目)老師都可能有過不少目瞪口呆的「O嘴」經驗。不過,凡事向好處看,這些大大小小的「O嘴」個案,其實可以變成令同學功力大增的秘技。

通識科專題研習做得好,並無獨步單方,但同學犯錯的地方卻有相當普遍性。如果好好留意這些錯處,就能保証你的專題研習報告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以下是其中一個常犯錯誤:亂用餅型圖(Pie Chart)。

圖一



幾頁報告幾乎全由餅形圖組成,完全沒有文字說明,把讀者都吃滯了。這問題最常出現的地方是調查樣本的背景介紹。另外,每個圖都只有兩個類別
(category),完全不能突顯餅形圖的優點(下文會有詳盡介紹)。改善的方法是以文字或圖表,一段文字或半版的表格已可取代十幾個連續的餅形圖。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剛好是圖一提及的問題相反:過多的類別,弄到如圖二中大餅由十多個扇面組成,而有些扇面只佔非常少的比例(甚至是0%),在黑白的報告中尤其嚴重。這個死法太明顯,讀者就自行想象好了。

最早的餅形圖是威廉‧普萊菲(William Play air)1801年在他的《統計學摘要》(Statistical Breviary)中所採用,以表示歐洲各國的國土面積,及個別國家(如土耳其)的不同地區佔總面積的比例。雖然餅形圖在新聞報導或商業簡報中大量應用,但不少統計學者都建議儘量避免使用。統計圖表學的大師Edward Tufte (耶魯大學榮休教授) 就曾如此數落餅形圖:「統計表往往比那些笨餅形圖好。唯一比一個餅形圖差的事就是有多個餅形圖。」(“The only thing worse than a pie chart is several of them.”)

不過也不是說餅形圖不能用,多倫多大學的統計學家Ian Spence在回顧了餅形圖的歷史後,下了以下的結論:「餅形圖屹立兩個世紀而不倒,是顯示少量數目比例的有效和有吸引力的工具,沒有跡象顯示會被其他圖表取代。」

同樣是餅形圖,以下就是一個使用得較好的例子。在報告中同學用了兩個餅形圖來表示被訪者對男/女性別角色模糊化的分別。其實無論是那一種統計圖表,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你想通過圖表來說明的論點是什麼?在圖三中,同學就很好的以餅形圖表示了一般人似乎對女性的性別角色模糊化比較能接受,並輔以文字來說明論點。其實餅形圖比較適合描述不同類別(或扇區)之間的相對分佈或百分比之間的關係,以餅形圖來表示某個類別在整體中所佔比例(例如不同地區佔某企業總盈利百分比),或比較兩組不同的百分比,可以是適當的應用方法。

圖三



同學考慮是否應採用餅形圖的時候,應該問一下自己,是否有更好的表達方法,以免吃「Pie太多而嗆著了,令專題報告死得不明不白。

作者趙永佳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原文曾於2009年刋登於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