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趙永佳: 《來自星星》的通識意義

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330

過去一陣子,香港的負面消息甚多,我和很多人一樣,逃避這些負面情緒的方法是「煲劇」。於是上星期我狠下心來「煲」完了剛播完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



在播放期間,《星星》完全是一社會現象,每天的娛樂版都在大幅報道,大結局前幾天更已經在描述結局是大團圓,好讓粉絲們放心。到了早前「兩會」期間,中央領導人王岐山公開「表白」他也在看《星星》,令本劇不但稱霸娛樂版,也上了中國版,甚至蔓延港聞。

在內地和香港,《星星》的威力充分表現在它的「植入式廣告」如何成功地為韓國輸出文化。由「炸雞配啤酒」到手機與手機Apps,外景場地,主角在劇中穿著之背包、便服和戶外休閒服品牌,千頌伊所用的化妝品,以至都教授推介的經典文學作品如《九雲夢》等都在兩地熱賣。

網上很多評論都集中於《星星》好不好看的問題,又或者是日劇與韓劇的優劣比較。不過,對於這些潮流現象,好不好看其實是次要,很多人會因為愛看而追看,也有人會一邊罵一邊看(例如被女友「迫看」),但這也無損它的受歡迎程度。我追看一半是因為王岐山,一半是因為全智賢(我可是車太炫的好兄弟,對傲嬌型女角一向沒有免疫力),本文算是一個韓劇新丁的幾點讀後感。

熱潮成因: 互聯網

今次《星星》熱潮的成因,在中港兩地大概有一半是因為互聯網。香港、內地劇迷對日劇、韓劇、美劇,甚至最近的泰劇,其實都不陌生。除了各大有線「煲劇」台之外,互聯網上充斥着不同的來源。以往主要是以BT 和網盤為主,但近來最重要的來源就變成內地的視頻網站。今次內地的愛奇藝與PPS 兩大視頻網站,買下了本劇的網絡播映權,首次與南韓同步直播,而幾小時後就已做好中文字幕。因此,還未計其他「非認可」視頻網的流量,就已達到超過13 億點閱率。在最後兩集,愛奇藝更與專業翻譯公司合作,在直播畫面加入同步滾動中文字幕。

互聯網的威力,在《星星》中表露無遺,但其實對其他電視節目的傳播作用,在粉絲群中也已是心中有數。熱門的節目在節目播放之後,大概一兩天之內,都會有(偉大的)字幕組大人把字幕弄好,並找來片源,將兩者以「外掛」或「內嵌」方式同步後,上載至網站以BT、網盤或視頻途徑給粉絲們「學習之用」。字幕組大人們的無私奉獻與無償勞動,對我國人民(包括香港)的資訊與娛樂的全球化與對無綫電視霸權的打擊,其實比王維基更厲害。現在很多內地視頻網站(包括愛奇藝與PPS)對香港都會封鎖,但網民們的「過牆梯」更犀利,逆向「翻牆」訪問內地網站欣賞心愛節目( 「小米盒子」的信徒們,你懂的)。在今天中港矛盾激化的當下,各大字幕組與視頻網站對促進中港融合與了解,應該算是起了一定作用。


《来自星星的你》的同步字幕翻译

世代交替從日劇到韓劇

在內地,有統計指出《星星》的觀眾年齡集中在10 35 歲,女性觀眾佔八成以上,1924 歲的粉絲更達到45%。我在近年上課時也粗略統計一下同學們的觀劇傾向,發覺觀看日劇與韓劇同學(多是女同學)的人數,已達一比四之譜。我輩哈日族的比例,已經是愈來愈低。

念社會學的人,都知道世代的影響力,我們年輕時候的經歷,對以後的人生都有影響。以英超球迷為例,我們六十後的,很多都是利物浦球迷,年輕一點的多是曼聯,年輕一點的八十後,就可能是車路士,而曼城的擁躉,就可能是平均年紀最低的。原因很簡單,在我們七十年代開始睇波之時,正是利物浦眾星(奇雲基瑾、魯殊、杜格利殊等)風華正茂的時代,我們自然很容易就成為了他們的粉絲。再晚一點才「進入」球壇的,就碰上曼聯稱霸的紀元,於是也順理成章的成了他們的球迷。真正的鐵杆球迷,不會輕言「效忠」其他球隊,因此我們如果知道一位朋友的年紀或他開始看球的時候,就很容易可以猜到他擁護的球隊。

同樣地,回想我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哈日,每周買的是「平凡」、「明星」(那時還未有Yes),流行曲的偶像是中森明菜、小泉今日子(最近在《海女》中重逢、不勝唏噓)、安全地帶,當然還有《龍珠》等動漫。到了2000 年後,從《東大特訓班》開始被日劇俘虜,每星期都會上網update 一次有沒有新作「全集打包」。後來驚豔於《官僚們的夏天》及《派遣員的品格》等社會派日劇,就積極以日劇作教學材料。近年雖然韓劇行情走俏,但我還是堅持對日劇效忠,不過今次終於「失守」了。

女同學們的「朋輩」壓力,令我這大叔也覺得好像非看不可。當然社會學的特權,就是奉旨「八卦」,煲劇也可自我安慰是研究、備課的一部分。不過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都教授的一眾「高中低」齡女粉絲的中毒程度。在偶然機會,和辦公室的女同事談起都教授的「真正」身分,其實只是講師(第一集有暗示)而不是教授,她就好像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說我為什麼要中傷、詆譭他,說什麼「哈佛畢業的為什麼還不是教授!?」最後我唯有祭出「殺手鐧」,指出他不是教授的最有力證據——他沒有個人辦公室、只有一張辦公桌——她才悻悻然掉頭而去。

現在網上有不少帖子比較日、韓劇的分別,對韓劇多有針砭,如日劇短小精悍,韓劇比較冗長;日劇不斷創新,韓劇卻非常謹守類型;日劇的社會性強,反映現實,韓劇則是骨子裏都是愛情劇,幫助觀眾逃避現實云云。不過正如我起初所言,好看不好看,其實是見人見智,我輩日劇迷也自知大勢已去,世代交替似乎在所必然。

全球化下地球內製造不了別離

我開課教的是全球化,學生說我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和全球化扯上關係,但我今次要扯上的全球化關係可不是人云亦云的「韓流襲地球」般的老套。我想說的是,《星星》是一個只有在全球化時代才可能發生的故事。

我還記得我在八十年代中到美國留學,和那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妻)分隔兩地。那時要互通款曲,只有兩個辦法,一是長途電話,但那時的長途電話費超貴,我的室友每天都打電話給在香港的女友,整月下來,電話費有時達四百多美元(我們當時的獎學金只有每月六七百元)。二是寫信,不過空郵一來一回要兩星期,有什麼重要心事要互通,都會變成已過去的小事情!後來老妻在九十年代到英國念書,電郵已經出現,雖然還不是實時同步,但一個早上也可以交換幾次信息。到了今天,無論兩人分開多遠,電郵、online chat、面書、視像電話都令我們幾乎可以不論何時何地都能「見面」。

不過當然這只限在地球而言。為了製造戲劇效果,《星星》要把男主角設定為外星人,又要他三個月後離去。試想想,如果都教授是地球人,劇情就不能發展下去了。雖然後來大結局的「蟲洞」理論令人有點耐人尋味,但在今天全球化的年代,大概只有相隔銀河的兩邊才會有真正「一水隔天涯」的戲劇效果。

所以在外星人之前,其實時空穿越(《閣樓王世子》、《仁顯王后的男人》)已成為韓劇的王道,主要也是因為在全球化之下,以地球為單位的空間距離,已沒有懸念,製造不了別離的效果。


《閣樓王世子》 

「後知後覺」的我在全智賢的傲嬌與眼淚的攻勢下也淪陷了。不過,浸淫日劇多年的堅持還是有點底蘊的,百度了一下其他人氣韓劇,都有點提不起勁來開葷看下去。老妻就更是誓死不看,我們一起看劇的時候還是要回歸《海女》的溫情與幽默。現在身邊的韓劇粉絲正在着緊地要介紹心愛韓劇給我,希望把我「踢入會」,我也於是只好默默地等待另一套韓劇來給我來一下「第二次衝擊」